
最近,“凡学”火了。
一天之内抢占热搜4个,成了全网网友的欢乐源泉。

究其源头,还是一个微博博主“小奶球”发扬光大,但其精神起源实际上是漫画《凡尔赛玫瑰》。
此后一个名叫@蒙淇淇77 的微博用户,掀起“凡尔赛文学”浪潮
凡学并不难懂,稍举几例,大家就可以大致感受到其要点:
“三年前我第一次去别墅区,杭州西溪融庄,问阿姨住几楼啊?她一脸不耐烦地说,没有几楼!都是几区几栋,一栋都是我家!后来我在北京换了别墅,人口申报,工作人员说地址要补全,准确到门牌号。我轻轻说,不好意思,你再看看。他看了看说,啊,别墅区,不好意思。我说没关系,我以前也不知道。”
那要这么说,李白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凡尔赛人”
简单总结一下,“凡尔赛文学”无非就是用云淡风轻的语气,看似讨论其他话题,但内核都是在展现自己生活的优越。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过论点:任何流行艺术,都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表达。倘若采取最宽泛的定义,“名媛炫富”也好,“凡学”也好,都可以被划分到流行艺术的范畴。
当然,让文化人、一眼看出其炫富本质。这种非主流炫耀话语,早在十余年前的天涯、贴吧就已泛滥。“凡尔赛文学”,就是一个玩剩下的东西。只不过是又被流煤炒起来的冷饭罢了。
让我们看看一些艺术家对于流行文化的批判。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在瞬息万变的艺术界,安迪·沃霍尔依然是现当代艺术与流行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偶像人物之一。他把艺术与商业变成一场恋战。安迪·沃霍尔认为艺术与金钱挂勾,因此应该要努力把艺术商业化。他的著名作品中,一幅家喻户晓罐头图像,就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考。他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是名人以及人们熟悉的形象,比如玛丽莲·梦露和埃尔维斯·普雷斯利。重复亦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
《Marilyn Monroe》
融入流行文化和创造艺术的歧义,形成了波普艺术的讽刺意义。
沃霍尔以商业广告艺术家出名,然而在商业上的成功起初并不被艺术评论家们看好,他们批判沃霍尔仅仅是一个“商业艺术家”,指责他的肖像作品中展现的明星流于表象、缺乏深度。他在《沃霍尔的哲学》中也说“赚钱是一种艺术、工作也是一种艺术、最赚钱的买卖是最佳的艺术。”而一些有远见的艺术评论家则认为沃霍尔的肤浅和商业性是“时代最伟大的镜子”,他讽刺艺术的高雅和原创,他将商业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是简单而直接的:丝网印刷带来的粗糙质感、重复的画面、没有内容只有形式的电影画面都表现出一种旁观的、冷淡的嘲讽态度,令我们得以冷静地思考时代的冷漠、空虚与个性的失去。
班克斯
Banksy
以「班克斯」之名为人熟知,这位匿名涂鸦艺术家也许是当今最具争议的街头艺术家。他以世界各地公众空间内的涂鸦作品而知名。他的街头艺术作品充满黑色幽默、讽刺和政治评论。尽管班克斯行踪不定,难以揣摩,他却已成为一种主流现象。尽管班克斯不断通过作品重申自己对于艺术世界的反感,但他亦创作传统画布作品,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广为人知,一直保持匿名更为其身份平添神秘感,他的行为更是对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冲击。
如果说到伦敦的涂鸦,几乎没有人不提及他的作品。《女孩与气球》这幅作品最早出现在伦敦大东街的一面墙上。后来,Banksy 复刻了自己的涂鸦,在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专场上,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画作《女孩与气球》最后亮相。经过一番激烈电话竞价,拍卖师敲下成交槌,画作以104.2万英镑成交。
正当场内鼓掌庆祝时,画框突然响起警铃,在众目睽睽下,框内画作缓缓下滑,画框内置碎纸机把画作切割成碎纸片。
此举被评论为对艺术受资本控制的一次最有力的嘲弄。
拍卖结束不久,班克斯在Instagram分享了一张画作被切割成碎纸片的照片,照片中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各个目瞪口呆,同时他还配文:“加价、继续加价、消失了。"
不过这样破碎的状态是艺术的一部分了,MyArtBroker联合创始人Joey Syer在接受《每日邮报》采访时说道:“我们估计班克斯这幅作品的价值至少递增了五成,作品目前可能超过200万英镑了。”
杰夫·昆斯
Jeff Koons
杰夫·昆斯那可真是一个十分会赚钱的艺术家,他的雕塑作品《兔子》在佳士得以91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坐上“最贵在世艺术家”的交椅。昆斯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崭露头角,他以复制日用品、可爱的卡通形象以及充满想象力的图像组合不断地给世人带来新的冲击。他汲取了艺术史上的一切养分,达达主义、杜尚手法、极简主义以及早期波普艺术都成为他参考与借鉴的源泉。他的艺术生涯始终保持着一个商业人士精明的头脑和对金钱的敏感。
《兔子》
“昆斯通过魅力、狡诈和创作昂贵艺术品的天赋,一手打造了自己的名声和财富。”
但他却说:“我的艺术反对消费主义。”
昆斯称:“艺术市场不在影响我的范畴之内。我的系列作品“奢侈与落魄"(Luxury and Degradation,1986)完全是在探讨追求奢侈品和奢侈生活的危险性。这些作品都是用不锈钢创作的,虽然因其光滑的表面制造了人为的奢侈感,但它其实只是一种非常平民的材料。我完全可以将它们熔化之后做成锅碗瓢盆。"
丹尼尔·伊雷吉
Daniel Iregui
Daniel Iregui,加拿大新媒体艺术家,Iregular Studio 创始人,目前主要在蒙特利尔市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完美融合了科技和设计,曾在蒙特利尔BIAN,荷兰Glow Festival, 西班牙L.E.V Festival,墨西哥音乐体验节等地展出。
Daniel Iregui在新媒体艺术领域摸索数年,他擅长用几何(尤其是矩形)、声音、光等作为基础,并融合他自己的创意与灵感进行创作。
2012年,Daniel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TEDx UdeM创作了Playhead。装置被设置在蒙特利尔街头,所有经过的行人都可以参与。行人所站立的位置代表着LED屏幕的一个点,并同时触发一个音符。当多名参与者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上,参与项目协作,就会奏出一段和谐的音乐。Daniel希望以此鼓励人们互相合作交流。
Daniel 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对当今社会的感知与反思,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容易,但伴随而来的则是线下交流的减少。真正地接触人,真正地与人面对面交谈,而不是隔着一根网线,穿着一件马甲,这大概就是Playhead 想要传递的信息吧。